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安要闻

枣庄市政法机关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提升行动新闻发布会

作者: 来自: 时间:2025-10-24

10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枣庄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提升行动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张德伟 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

高 键 市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张洪伟 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李建峰 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郭良三 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蓝图,也为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指引。为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的作用,今年,全市政法机关开展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提升行动,为全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法保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发布如下: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把稳法治建设“方向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成立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市委政法委带领全市政法机关组织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提升行动,明确30项重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引导政法干警牢固树立“兴企优商·政法护航”理念,更好发挥服务、管理、调节、打击、保护等职能作用,努力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制度化的营商环境。认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细化符合我市企业实际需求的惠企为民实事清单10余条,真正提供精准化法律服务。


二是强化重点攻坚,打好服务发展“组合拳”。分系统开展拖欠企业账款案件执行、防范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和招标投标领域犯罪等5个“小切口”专项行动,审结扰乱市场秩序类犯罪案件74件,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府院联动,市委政法委联合人社、发改、政法单位开展“两拖欠”、恶意欠薪集中整治,取得扎实成效。持续开展政法机关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重大项目企业活动,召开企业和企业家联席会议3次,组织法学会会员、律师、青年普法志愿者等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体检”,推进普法讲师团成员开展“订单式”精准普法60余场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800余场次。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织密涉企风险“防护网”。探索困境企业司法挽救路径,强化对企业挽救价值的识别,打造“提前介入”+“诉前指导”工作模式,帮助企业脱离困境。完善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开展联合入企检查,打造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检查场景,共落实执法备案10190次,入企扫码率达100%,有效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开通涉企复议案件“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快收快受,建立健全涉企案件追踪回访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履行环节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率100%,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四是强化队伍锻造,淬炼法治保障“先锋队”。抽调员额法官、检察官、首席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组成评查团队,创新“背靠背”案件评查机制,对56起重点涉法涉诉涉企信访案件开展“穿透式”评查。组建知识产权审判团队,集中专业力量,统一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优化审判流程,破解案件审理中的专业壁垒与衔接难题,推动知识产权审判提质增效,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57件,审判质效持续向好。设立运行“项目警长”60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共开展多种形式联系服务企业工作393次,化解涉企矛盾纠纷227起,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82个,协调解决问题95个。组建由1名行政执法监督员、1名行政执法监督专家和1名法律工作者组成的“1+1+1”执法服务队伍,构建“行政执法监督+”贯通融合、联动衔接、专家评价和服务保障四项联系企业机制,共建立44个行政复议服务企业联系站、49个行政复议服务企业联系点。



答记者问



     
     
     
     
     
     
     
     

中国网记者:

我市法院在提升办案质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键:今年以来,枣庄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核心定位,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一、聚焦制度保障,构建司法供给“新体系围绕市委“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部署,制定“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典型案例,促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市委、市人大主要领导予以批示肯定。联合市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通知》,有效衔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凝聚“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制定《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方案》,纠治涉企案件办理突出问题,以严格公正司法,促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二、聚焦权益保护,优化创新创业“新生态”。审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生产经营等案件201件,严厉惩治破坏营商环境犯罪行为。审结买卖合同、股权转让等涉企民商事纠纷1.96万件,深入贯彻“一次性解纷”理念,一起案件入选全省“立审执一体化”协调运行典型案例。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57件,加强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某知名品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审结劳动争议案件2195件,推进“裁审”衔接机制建设,一起案件入选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三、聚焦降本减负,展现执法办案“新成效”。加强立案诉服工作,“要素式”诉状文本应用率达93%,企业起诉更加便利。主动融入综治中心建设,成立商事纠纷调解团队,邀请商会入驻调解平台,先行调解成功率达21%、诉中调解成功率达26.7%,企业解纷方式更加多元。推行“繁简分流+专业团队”商事审判模式,平均办案天数压缩至55天,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4%,涉企纠纷化解更加高效。开展涉企专项执行行动,采取“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措施,切实做到“保护市场主体”与“维护民生权益”并重。

     
     
     
     
     
     
     
     

山东法制报社记者:

枣庄检察机关在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洪伟: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深刻把握大局大势,深刻认识检察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着力打好“打击犯罪+防范风险+优化环境”组合拳,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以来共批准逮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257件377人,起诉583件1544人,10件案例入选最高检、省检察院典型案例。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责任意识,在打击经济金融犯罪上彰显力度。积极参与打击非法集资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养老等传统领域、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投融资领域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的惩治力度,批捕74件102人,起诉109件241人。联合市人民银行等九部门扎实推进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起诉洗钱案件10件,袁某洗钱案、牛某洗钱案等2起案件获评省院典型案例,9个集体和12名干警被表彰为全省反洗钱、反假货币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积极构建“依法办案+风险排查+专项调研+检察建议”履职模式,研发“非法集资案件重点集资参与人员监测预警法律监督模型”,强化“一案一整治”,制发检察建议50余件。

二、强化红线意识,在防范安全风险上提升精度。守护食药安全,联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等部门扎实推进食用农产品“治控促”三年行动、“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批捕23件29人,起诉34件105人。守牢网络安全,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批捕107件181人,起诉561件866人。守好国门和税收安全,依法严惩重点领域商品走私犯罪,起诉牛副冻品系列走私案件92人。联合市税务局等六部门常态化开展打击虚开骗税专项行动,依法严惩恶意骗取税费优惠、财政补贴和买单配票、走私回流等团伙性骗取出口退税犯罪,批捕19件20人,起诉90件165人。

三、强化服务意识,在优化助企发展上体现温度。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制定出台《服务“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的工作意见》,主动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连续三年有3件案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起诉合同诈骗、强迫交易、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犯罪125件204人,增强企业经营投资信心。联合市妇联、民建枣庄市委设立“检察服务站”,邀请企业家代表参加公开听证、检察开放日、检企座谈会等活动20余次,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鲁网记者:

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公安机关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建峰: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发展目标,始终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入开展“法治公安建设年”活动,全警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立足主业强打防、护平安。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开展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系列行动,织密织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前三季度,刑事、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9.2%、22.6%,为企业安心经营、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主动作为优服务、促发展。深入开展“安企、护企、暖企、惠企、助企”五大行动,健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制度,全力护航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29起,滕州市“4.11”侵犯著作权案入选全国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6起典型案例之一。

三是强化举措抓执法、优保障。编印了《公安机关涉企执法工作手册》和业务警种办案指引,制定了《枣庄市公安局涉企执法“十项规定”》,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相关的执法细节、执法流程、执法标准,不断提升涉企执法的工作质效。前三季度,立案查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76起,为市场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100余万元。

下一步,公安机关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强化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以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公安力量。

     
     
     
     
     
     
     
     

齐鲁晚报记者:

市司法局承担着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职责,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突破?

郭良三:近年来,枣庄市司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全市政法机关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提升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助力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制度供给,筑牢法治营商环境根基。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对外开放5大领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新兴领域,将《枣庄市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等13件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纳入年度立法计划,精准对接发展需求。推动出台《枣庄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明确4项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以科学决策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认真履行合法性审查职能,持续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联合市政府办公室排查近10年文件4000余件次,宣布失效、废止文件40件,切实扫清制度障碍。

二是创新执法监督,推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广使用“鲁执法”平台,实现入企执法扫码率100%,为企减负成效初显。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聚焦涉企执法中乱收费、乱罚款等重点地区和领域存在的问题,明确五个方面22项工作任务,靶向整治执法乱象。动态完善“不罚轻罚”清单,自2020年起连续调整发布清单,构建起涵盖501项事项的清单体系,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与经营负担。

三是优化服务体系,提供全链条法治支撑。开展“律护企航”专项行动,组建10个专门法律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持续完善涉企多元解纷机制,指导各区(市)在工业园区建立“N+3”产业兴市调解室,目前已建立国有企业调委会2个,民营企业调委会5个,累计调解生产经营纠纷300余件。深化复议助企,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官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行政复议“入园区进企业”活动,联合多部门设立行政复议服务企业联系站、点及咨询台,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开展十项攻坚提升行动,举办枣庄—中西非国家涉外法律服务交流活动,发布全市首个涉外法律服务产品《西非法翼・使节智汇》,撬动“法治+经贸”融合动能,全力护航企业“走出去”。

下步,市司法局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抓实制度供给“筑基”、执法监督“护企”、法治服务“赋能”等重点工作,切实把法治保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实效,努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司法行政力量。


im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