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

“五一”观察:文旅业迎来战略转折点 ​

作者: 来自: 时间:2023-05-04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报道 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一项项数据,映照着各地一幕幕热闹场景。山川湖海、人山人海之间,涌动着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彰显着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焕发着美好生活的勃勃生机。
  

旅游市场供需两旺,迎来从市场复苏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折点

  上海虹桥站出发的火车票全部售罄;成都前往多地火车票多车次告罄;中老铁路部分车票售罄……尽管目的地不同,火车票、飞机票“一票难求”几乎成为“五一”假期出行者的共同感受。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五一”假期期间(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27019万人次,日均发送5403.8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162.9%。

  “今年‘五一’假日旅游市场继续春节以来‘高开稳走、加速回暖’的态势,按可比口径,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首次全部超过2019年同期数据,旅游业迎来了从市场复苏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折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图为4月30日,北京天坛公园游人如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各地加大假日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五一”假期,全国共有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86%,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性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景区已实现应开尽开。

  这个假期,游客走得更远了。“五一”假期,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80.82公里,同比增长81.59%;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5.98公里,同比增长167.16%。跨省游客比例达24.50%,较去年同期提高15.5个百分点;83.47%的游客出游距离在100公里以上,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9.73个百分点。

  这个假期,游客停得更久了。专项调查显示,假日期间一日游游客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6.0个百分点,停留2天以上的游客占比则提升了9.55个百分点。江苏无锡的乡村游订单超过2019同期的37%,其中停留3天以上的订单占比较2019年提升了123%。
  

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并重,“五一”假期更有“文化味”

  三星堆遗址频频掀起全民考古热,也带火了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再次迎来游客高峰期,5天假期的门票早早售罄。


  古蜀民围着神树祈祷,三足金乌在天空飞翔;耳边,“虚拟讲解员”讲述着文物的“前世今生”……在三星堆博物馆,游客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仿佛穿越回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这是我们的首部混合现实导览电影——《古蜀幻地》。全新的文物参观和体验方式可以让游客‘一边看文物、一边看电影’,真正感受到气势恢宏的三星堆千年文化。”三星堆博物馆景区和遗址管理部工作人员张淞说。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保护与利用多元探索,“活起来”的博物馆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各种展览人气爆满。“旅游者更加看重文化内涵和场景体验。”在戴斌看来,艺术、科技与旅游的融合有力推动了假日旅游市场的内容创造和场景营造,创造了更多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场景。

  灿烂文化与佳节出游交融,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并重,“五一”假期更有“文化味”。“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热成为旅游新风尚,‘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等新业态既拉动了旅游增量需求,也盘活了存量资源。”戴斌告诉记者,博物馆、非遗场馆、餐饮美食、话剧演出等许多过去“隐藏”的旅游资源被深度挖掘和激活,博物馆里过节、看展式社交、逛街购书买唱片,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

  “通过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文旅相长,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戴斌说。
  

游客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相关经营主体供应持续增长


  今年“五一”旅游市场为何如此火爆?在戴斌看来,这是三方协同发力的结果——游客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相关经营主体供应持续增长。

  “从需求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大家出游意愿高涨,进而拉动目的地综合消费和经济增长。从供给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酒店民宿、旅行社、航空公司等典型旅游业态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复苏,人员加速回流,供应链重构基本到位,满足了旅游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戴斌分析,与此同时,各地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变成切实的产业引导政策和惠民利民举措,千方百计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有力提升了广大游客的出游热情和信心。

  近日,深港口岸出入境双向客流繁忙。图为5月3日,旅客经深圳罗湖口岸入境。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我国旅游消费需求正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从目的地看,国内传统热点旅游目的地热度不减,网红城市、小众目的地同样备受关注;从玩法上看,亲子玩乐、非遗、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颇受青睐。

  这对于各地政府、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新的增长点,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多地采取平衡客流、升级安保、提升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游客出行体验,相关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处置违法违规线索,保障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旅游消费需求和供给动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旧思路行不通。”戴斌说,游客满意度高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强不强、发展动能新不新,是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这要求旅游行业更新理念和思路,在丰富旅游产品、保障旅游品质、创新旅游消费场景等方面下功夫。
  

假期经济迸发新活力,显现出我国经济的弹性、韧性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4月29日,“五一”假期首日,湖南省纳入假日统计监测的952家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285.6%;北京市“五一”首日景区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8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0%……翻开各地小长假旅游“成绩单”,一项项数据传递出假日消费的融融春意。全国各大城市重点商圈人流量明显增长,线下消费风生水起,线上消费持续活跃,假日经济迸发新活力。


  据商务部监测,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1.4%。其中,餐饮休闲类消费大幅攀升,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6.9%。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假期前3天,全国生活服务业线上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33%,其中,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景点门票订票量实现翻倍增长。

  火热的“五一”假期,是今年以来多重利好因素叠加、文旅市场逐渐升温的缩影。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需求得到较快释放,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较去年全年大幅提升,特别是服务消费明显恢复,接触型、出行类消费快速回暖。

  节日里的中国,在流动中彰显生机活力、释放发展动力。“火爆的假日消费折射出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活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作用进一步增强,充分显现出我国经济的弹性、韧性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说。